大师爱说笑,SpaceYoga有老鼠出没?
我想一定有人脸上三条线,别紧张!在Richard Freeman大师的课里,他用了这个比喻提醒同学注意肩立式维持正常颈椎曲线的重要性,这个有趣的比喻令我想起了迪士奈卡通里的那只老鼠,总是机灵地躲过猫咪的攻击,还耍得那只猫团团转,现在我的脑海正浮现那只猫诡异的表情,哈~哈~不过,现在流行的卡通是海绵宝宝和豆豆先生,不信,请去问年满三岁的小朋友,他们会用臭奶呆的唱腔唱给你听。
歌词如下:
海绵宝宝,海绵宝宝,海绵宝宝!
完了,这首歌也才只有三句,但小朋友唱出来的气势可是和卡拉扬一样浑厚有力,要先小声然后愈来愈大声,就像是打雷一样.不信,去抓一个三岁小朋友来唱一遍,答案立见分晓。
话又说回肩立式,乃体位法中享有“瑜伽之后”之美誉,就像玛丹娜之于流行乐曲一般的地位,头立式则是“瑜伽之王”,就像周杰伦之于国内流行乐坛的地位。这个小天王的歌,我还没听过!我知道我太俗了~^_^!!!
由此可看出肩立式是非常重要的姿势,在Ashtanga的Finish Series中,第一个结束式的动作就是肩立式,肩立式是属于Inversion Posture<倒转姿势>一环,倒转的定义就是指,头在下脚在上,是非常好的姿势,但也有点难度。基本上,一般人都是头上脚下用两脚在走路,因此,血液是往下流,那脚底又没有心脏,回流的血液要如何逆流而上呢!这可是一个粉大的难题,想想看鲑鱼逆流而上回到原乡产卵,最后死在河床上,成为灰熊的猎物,这是大自然巧妙的安排。但,你可不希望自己的下半身也像鲑鱼一样的惨吧!
有多惨!我不说各位不明白。
早年,在医院最常做的就是下肢静脉检查,将病人的下半身自髋关节,膝及踝关节各用橡皮带分段绑紧,然后在脚踝处注入显影剂,那个针,很粗,而且显影剂还有点浓稠,也就是说打进去会很痛!就像我很怕打针,因为血管细不易扎针,但捐血时用的针头可是很粗,有捐的人就会明白那个感觉。
做这个检查,要快!狠!准!下手精确,毫不迟疑。
当医师将针注入静脉的瞬间,松开带子快速摄影,就可以看到下肢的静脉如树枝般地开枝散叶,若有静脉丛肥大或是阻塞,可以看得一清二楚。病人会来,多半是脚不舒服,会痛,有时半夜睡觉睡到一半会被痛醒,“天啊,真惨!”我心里想。
病人有老有少,共通点都是下肢循环不良,包括血液及淋巴液等,有时,腿上会出现面目狰狞的青蛇盘蜛,那就是有名的“静脉曲张”,严重一点的人,还会有小静脉破裂流血,有时,整条腿都是青丝一片,有些妙龄少女腿是很美,但那个静脉血管也未显太明显,这证明一件事,一白是不能遮三丑的。有时腿黑一点,是不错的。
但这一切毛病是可以预防的,多做Inversion Series就是最佳的选择。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然就是肩立式了,但肩立式要做得好,可是有学问的,首先,必须先练好丹田,腹部的核心肌群要有力,双脚要并拢,尤其是股四头肌要用力收缩,否则一旦倒转上来,肩颈会很吃力,尤其是颈椎与胸椎的交接处,注意看自己的上背是不是有一个小凸起,那叫”大椎穴”。大椎穴的重要性,可从一切阳经在此交会得知,包括“手三阳”,“足三阳”,还有一条又称为阳经之海的“督脉”。
这么重要的一个穴,正巧就位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看不懂专业名词,现在请你低头,沿着后颈一路往下摸,会摸到一个最凸点,那就是第七颈椎的棘突,再往下会摸到第一胸椎的棘突,在两个棘突之间的那个小凹点就是“大椎穴”的所在地。记得,刚说的,头愈低,愈好摸,所以在肩立式时,若下巴太抵住胸口,那就完蛋了,因为大椎穴会很凸出,再加上头下脚上,所有的力量都由肩颈来承受,大椎穴又是肩颈最凸出的地表,因此很容易受压迫,在不舒服的情况下,肩颈会自然地用力,压力一来,血管会收缩,慢性上升的结果,就是导致动脉硬化。
接下来呢,血管因变硬而变脆,管壁破裂的机会大幅提升,若在脑部破裂就是“中风”,若在冠状动脉那条负责供应心脏营养及氧气的血管破裂,那就是“心肌梗塞”。肩立式做到那么痛苦,是违反做肩立式的目的。对我而言,肩立式是高难度的动作,尤其对有驼背的人来说,除了驼背又加上乌龟颈的人,是不能做肩立式的,除非这两个症状改善。其次在做肩立式时,必须先用辅具如小毛巾或瑜伽垫反折,放在颈部以下小空隙,目的是减少颈椎承受过重的压力。
有些大师是不轻易指导肩立式及头立式,如Aadil大师,若他不确定身体其他部位都准备好了,他是不会让学生冒然尝试,虽然这个动作看起来并不难,但它的内涵却很深,Aadil大师的话,我心领神会。
Richard大师,希望我们在做中学,因此,他不断地提醒大家,在肩立式时,让颈下维持一只小老鼠可以通过的甬道,不要紧抵著胸口,要略略抬起下巴,但不是仰,而是让颈椎维持在一个舒服的姿势,那个分寸的拿捏,唯有自己最清楚。深呼吸,在吐气的过程中去感受肩颈是否过度用力。
在做肩立式时,肩颈是不可以用力的,要放松,但小腹及双腿则要有力,脚板倒是不要太用力朝上,这样会加重肩颈的承重,反倒不好。要让自己像是竹子,在柔中带着韧性,阴阳调合,才能达到身体净化的目的。
倒转系列之所在重要,就在于净化的功能,所以在教导体位法的排序里,倒转系列总是摆到最后才指导,站姿系列则是一开始就会先教,目的就是透过一连串的体位法的安排,活化循环系统,最后再透过倒转系统,净化循环系统。
很多人得癌症,最后不是死于癌症的魔手,而是死于败血症,尤其当癌症上身时,医师最关切的就,“有没有扩散,跑到骨头或是其他器官”,也就是有没有透过循环系统散布到全身的其他器官,若有,则愈后情况相当不好,生命犹如风中残烛,随时止熄
因此,回过头来看肩立式,就会明白,那何它可以称得上是“瑜伽之后”,这是因为在倒立的状态下,血流及淋巴系统从脚底回到心脏毫不费力,若是平常,必须要靠以下三个帮浦功能:
1 Respiratory pump呼吸系统的帮浦
Intra-ABD pressure-diaphragm透过腹压
Peak of inhalation吸气时胸腔压力变小有助于淋巴回流至静脉
2 Muscular Pump肌肉系统的帮浦
Muscle contract, squeezing effect肌肉收缩产生挤压效果
Movement, message运动及按摩
3 Lymph vessel contraction淋巴血管的收缩
Vinyasa-liftup-contract串连动作的提起动作可紧缩淋巴管壁
Vinyasa-jumpback-flush out串连动作的后跳动作可放松淋巴管壁
这三个功能下回再详解,反正,就是身体竹须做功,让淋巴逆流而上,做功,就是耗费体力,那就要消耗能量。但倒转则是利用重心,地心引力的力量将淋巴像浴室的冲澡用的莲篷头一样,哗啦啦地冲刷下来,这不是很神奇吗!
记得一件事,不要只倒家里的垃圾,体内老化废弃物也要天天倒。
所谓的老化废弃物是人体代谢的产物,细胞通过摄取营养及氧气来制造能量时,会将废弃物与水一起排出,这些物质虽然最初会被吸纳到静脉中去,但是并不完全。因此,淋巴会吸纳那些额外的废弃物,代替静脉将其运走。在净化的同时,再一次回流至静脉,淋巴管好像是交通堵塞的岔道,分担静脉的工作。
淋巴在免疫功能扮演吃重角色
淋巴的另一个重要机能是去除杂菌预防疾病,淋巴结就像是体内的滤水厂,过滤老化废物弃物,杀死在全身活动的细菌,防止感冒,预防疾病。如果淋巴那天不通了,凝滞不畅,体内就会积滞多余的水分,肉就会摸起来浮浮的。如果连淋巴这条岔路都堵塞了,体液就只能滞留在细肥中,人就会看起来浮肿.,由于水的重量,会不断地一直低垂,其结果是导致体形发生变化.看起来有点笨重难行,体液在受到污染后会凝滞不畅,导致体内的”毒素”积滞,身体就会开始走下坡,三不五时,就会累,容易感冒,肌肉状况也会恶化。
大师的一句玩笑话,让我写了好久,希望各位看了不要睡着了,我己经尽量很白话了。现在,我要去听我小儿唱那首世界名曲,海绵宝宝~海绵宝宝~海绵宝宝~
补充教材
肩立式Sarvangasana-all limbs pose
一、辅助动作:先强化颈部,肩膀,腰部的动作。
二、功能:
1.此式梵文名称为全身式,能强化各脏腑的功能,倒转身体可强化所有的神经丛。同时,增强背肌、腹肌及腰部力量,帮助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系统,减缓站立时的压力和张力,减轻心脏负担,预防下肢静脉水肿。多做,可治疗焦虑及失眠,并强化松果体
注意事项:
有高血压、心脏病及60岁以上身体虚弱的人如:耳朵有脓、视网膜移位或他慢性眼疾,都不宜修习。15岁以下的儿童须有人指导。请做恢复动作鱼式,以放松颈椎。
大椎穴介绍
【穴位】:位于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
【主治】:感冒、肺气肿、肺结核、流鼻血、呕吐、黄疸、脖子酸痛。
【本穴特色】:
属于奇经八脉中的“督脉”。督脉也叫“阳经之海”支配人体属阳的经络。
位于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一切阳经在此交会,这些阳经除了督脉之外,包括“手三阳”及“足三阳”,共七条经络在此交会。
本穴能泻胸中热,手、脚的“三阳经”能够治疗发烧疾病,所以因感冒引起的恶寒、伤风等都会取这个穴位或与其他穴位配合运用。
此外,大椎穴对全身的作用很大,对各种神经症有镇静作用,各种自律神经失调的症状,可先试试本穴。本穴对于感冒的预防及初期的呼吸道症状具有相当好的效果,如有扁桃腺发炎,也不妨压压这个穴道。
【自我刺激方式】:
1.用中指按压,每回约1-2分钟。
2.用吹风机以适热温度及抖动方式刺激,每回约1-2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