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老朋友一起對抗糖尿病/認識糖尿病和胰島素阻抗

很多時候,我們讀了太多書,自以為是,以為都懂了,但實際上我們只懂得皮毛。很多的東西必須要親身體驗過,或是真心感受到他人的經驗,這時,我們才算略懂這件事情。

遇見這位老朋友,我才真切明白自己所學之不足。

數十年不見,再見已是人生過半的中年人了。有人保養得宜,但也有人歷經人生風霜,早已失去年少的英挺,多了生活的歷練和慢性病的困擾。特別是高血壓和糖尿病,這些看起來不相干的疾病悄然上身,令人不寒而慄。他說,十年前有一回工作中昏倒送醫,醫師初以為是心肌梗塞,後來驗血才知血糖飇到兩三百,這才是昏倒的主因。”先生,你不知道自己是糖尿病患者嗎?”這一句話令他感到十分震驚,心想”糖尿病怎會和我扯上關係,那不是老人家才會有毛病,怎會我才三十多就有這個問題。”

他的這段經歷,也是我們在急診最常遇見的病例。外型強壯又拚命工作的男人,根本不明白自己的身體,雖然在病發之前可能就覺得身體比平常更累,但累卻又睡不著覺,看著電視播到凌晨兩三點,才勉強入睡。隔天一早又要出去打拚三餐,為家裡掙錢。

這種男人是典型的台灣男人,默默做,做到身體出問題才知道原來鐵打的身體也會受不了。

我的老朋友,就是這樣。很認真地為生活努力,但身為數十年的老朋友的我,很想打他揍他,因為他把自己給操壞了,健康是拿什麼都無法換回來的財富,他竟然就這樣揮霍掉了,後來才明白他那時生活壓力很大大到他必須沒日沒夜地工作,才能因應生活所需。

他的一句話,道盡一個傳統男人內心的艱苦。

身為朋友的我,能幫他的就是,認清自己的身體學會與糖尿病和平共處。同時也請教我另一位學生,本身是醫學教授的前輩,他給了我嶄新的觀念。他說,你同你朋友說:

一:要痛下決心改變目前的生活型態,糖尿病才有可能控制住。
二:靠吃藥,是不會好的。
三:最好能來上瑜伽課,能上你的課是最好不過了。
四:多運動:一定要多動。至少每天早晚動三十分鐘
五:少吃:吃對食物很重要。現在食物太精緻,加了很多人工添加物,愈吃愈想吃,吃愈多傷害愈多。
六:多休息:能早點上床,最好,睡得好,自然免疫力上升。
七:減少壓力:壓力會改變腸道細菌,影響人體生化反應,對食物的吸收造成不良影響,糖分代謝就不好。
八:減重:這是當務之急,瘦子很少人得糖尿病,除非先天,後天型的糖尿病,都是吃太多。
九:改變生活型態:舊模式的生活一定要改變,要痛下決心改變,糖尿病才會改善。壓力不減少,血糖一直升,這時反而吃愈多藥去減血糖,這是沒有道理的事。
十:要有決心:告訴自己,糖尿病是可以改善的,人是人,病是病,醫師是治病的,但人是要靠自己治的,只有自己才能幫助自己。全靠醫師,是不行的。他們只看數據,不看人,也沒時間看你這個人。

主任這段話給我很大的震撼,若只說給我朋友聽,太藏私了!我一定要寫出來。主任以他親身經驗指出:
當時血壓很高,每天吃三種減血壓的藥,效果也不太好。整天頭昏腦脹,後來到美國一段時間,吃好,睡好,壓力減少,每天多動,血壓自然下降,回國之後藥量減少成兩種,後來來練瑜伽,特別是Judy你這種的瑜伽,重療癒,重個人狀況,我現在藥量減少成半顆,只要吃半顆就行了。
後來才知道原來醫師只會開藥,要好其實還是在徹底改變自己的做息,很多事都懂得放下,從心放下。身體自然會回到常軌。你告訴你的朋友,要--痛下決心,改變自己。

痛下決心,改變自己。這句話太好了,但也要有人帶他如何去改變自己。

我開始教他認識自己的身體。同時也幫師資班的同學再次複習我們上一回教的糖尿病內容,記得我有提到身材很重要,千萬不要肥肚子,因為:

螢幕快照 2014-11-26 上午10.20.15

 

你肥肚子,裡面都是油,都肥到內臟去了。你看下圖的左右兩張腹部電腦斷層,右邊的腹腔硬是比左邊的多了一層油,36mm ,我朋友也是,他胖在肚子也有脂肪肝,他運動量不足,但他以為白天在工地跑來跑去累了一天就算是有在運動。
錯了,那是勞動,不是運動。
螢幕快照 2014-11-26 上午10.20.30

結果,我朋友就得了這個流行病,講做:X症候群,很像以前我超愛的X檔案。呵,好FASHION!他致命四煞裡,肥肚加高血糖超標,另兩個低飛通過,嚴格來說,幾乎都有了。

螢幕快照 2014-11-26 上午10.20.03

預防之道,其實就是主任剛所提的,要痛下決心。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從心做起。

下面是生活必須要注意的事項:

螢幕快照 2014-11-26 上午10.21.12

專業一點的內容以榮總新陳代謝專科的衛教內容來講解比較快。文章出處:http://homepage.vghtpe.gov.tw/~meta/niddm.htm

糖尿病衛教


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前言

據估計,糖尿病人中,約90-95%是屬於非胰島素依賴型或稱為第二型糖尿病。以前稱為成年型糖尿病,是指這型糖尿病通常發生在40歲以後,並且大多是在55歲以後發生。

據估計有近一半的糖尿病人不知道自己得病,原因是糖尿病的症狀常常是慢慢發生,並且在開始時往往不易察覺。有時病人祗覺得不明原因的疲倦或不適感,而不一定有所謂糖尿病三多:
多喝、多尿、多吃的症狀。

糖尿病是會產生許多慢性合併症,包括心臟血管、眼睛腎臟和神經方面的病變。雖然專家目前仍未找出糖尿病的病因或根治的方法,但事實証明適當地控制血糖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範圍,是可以將合併症發生和進展的機會減至最低。

治療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方法一般包括將體重減輕、運動及藥物治療。

此篇文章是參考本科糖尿病衛教材料及國外著名網站如美國糖尿病學會美國國家衛生總署等的糖尿病衛教資訊整理而成,本衛教材料不能替代醫師的指示,目的是提供一般人對糖尿病的基本認識。

註:由於朋友的母親有糖尿病,父親有高血壓,因此他的體質先天就容易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所幸,血壓是正常值,血脂正常的上限,血糖超標。)

什麼是糖尿病?

正常人進食後,食物在胃腸道被消化分解後,產生葡萄糖,葡萄糖經由 血液運送至全身,包括胰臟,會刺激胰臟釋出胰島素,胰島素可幫助葡 萄糖進入身體各組織細胞,轉變成能量,或貯存在肝、肌肉以及脂肪細胞中。

如果沒有胰島素(先天就沒有,乃第一型幼年型糖尿病患者),或者身體各組織對胰島素不發生反應(朋友應是第二型,對胰島素產生阻抗),則葡萄糖就不 能被利用,於是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便會上升。當血糖升高到某一程度, 超過腎臟所能回收的極限時,葡萄糖便會從尿液中 “漏” 出,所以稱之為 糖尿病。

其實血糖超過訂定的標準便算是糖尿病,不一定要有尿糖存在才算糖尿 病,由於血糖要高到某程度才會有尿糖出現,所以測定血糖較尿糖準確, 目前診斷糖尿病是以測定血糖為主。

胰臟是一個位於胃後下方的橫置扁長型器官,重量不到1/4公斤,較大的 一端稱為頭部(內側),較細長的一端稱為尾部(外側)。主要的功能包括外 分泌和內分泌兩部分。

註:上回聽另一朋友說,他的好朋友五十多歲,平日壯如牛,因腹痛住院二十多天後往生,死因胰臟癌,胰臟太重要了,但位置在胃後方,除非你能深層吐氣至腹橫肌收縮,否則練六塊肌出來也動不到它)

胰臟外分泌部分的主要功能是直接將消化酵素分泌到腸道中,協助消化 食物。在胰臟的尾部中有許多細胞聚集而成的小島,稱為胰島,主要的 功能是分泌賀爾蒙到血液中,屬於內分泌系統,也就是與糖尿病有關的 部分。

在胰島中有一種細胞叫做貝他細胞,主要分泌的賀爾蒙是胰島素。它可 感應血中葡萄糖濃度的分秒變化,並適時適量地分泌出胰島素到血液中, 循環全身,協助血糖進入身體各細胞,維持血中葡萄糖濃度在正常範圍 之內。

胰島素的主要功能是幫助我們的養分進入身體組織細胞,提供細胞正常 運作所需要的能量。它的作用就像一根門匙,打開葡萄糖進入細胞的通 道,讓葡萄糖能夠順利進入細胞

當我們身體不能分泌胰島素時(如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或體內細胞對胰 島素反應不好時(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就是屬於此種情況),除了因葡萄 糖不能進入細胞所產生之血糖上升外,體內的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 物的代謝都會發生異常現象。

然而上述兩種糖尿病的病因,短期結果,和治療雖然有所不同,但他們都會造成相同的長期健康問題。兩者都會影響我們身體去利用食物消化後所產生的能量。糖尿病不會干擾消化,但會使得人體無法有效利用食物消化後的產物-葡萄糖(通常稱為糖),來產生能量。

正常人在用餐後,消化系統把食物分解成葡萄糖。由血液攜帶循環全身,血糖便會升高,胰臟因應血糖的升高,會釋放出胰島素至血流中,促使組織代謝葡萄糖來逕生能量,致使血糖恢復正常。人體中過剩的葡萄糖將被運到肝臟、肌肉或脂肪組織貯存,作為平時非用餐期間身體能量的
來源。

一旦有糖尿病,這過程就不會正常進行。罹患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人,其胰臟並不產生胰島素,此情況通常發生於童年,因此也稱為第一型(以前稱為幼年型)糖尿病。若患有此型糖尿病病人,必須每天注射胰島素才能生存下去。

罹患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病人,其胰臟通常會產生一些胰島素,但他們的身體組織卻不能對胰島素的作用產生良好反應,所以無法正常代謝葡萄糖,此情況稱為胰島素抗性胰島素抗性是構成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請看以下的影片即可明白,當身體的細胞變笨時,葡萄糖就會過家門而不入。細胞也要很多的胰島素來幫忙打開大門,細胞才能吸收葡萄糖。

 

糖尿病有那些症狀?

因身體不能分泌胰島素或體內細胞對胰島素反應不好時,影響血糖進入肌肉和脂肪組織,使血糖上升。當血糖高達180 mg/dl時,超過腎臟再吸收糖的極限,糖份內便從小便中排出。由於糖本身的滲透壓高,在糖份從小便中排出時,會伴隨大量水份和電解質的流失,使得細胞脫水,所以會出現尿多,口渴,多吃,疲倦,體重下降等典型症狀。其他症狀還包括手腳發麻,視覺模糊,皮膚傷口不易癒合,女性會陰發癢等。

糖尿病症狀可以是慢慢發生的,起初時不易察覺,也有些人,甚至不覺得有任何不適的症狀。

如果有人問起關於糖尿病方面的健康問題,醫師亦可察覺此人罹患糖尿病。譬如,心臟疾病、視覺改變、足部及大腿發麻,或疤痕難以癒合,可促請醫師檢查。這些症狀並不意味著此人得到糖尿病,但任何人有此類問題都應該找醫師。

註:朋友的長輩,就是從眼睛看不到到冼腎,到小腿潰爛,老人家又不截肢,最後敗血病,昏迷往生,就差3年不多十年,人就走了,朋友因此認為得了糖尿病活不過十年,心裡已經有這種準備。唉,很想揍他,是吧,什麼觀念,什麼時代,還這麼悲觀。這是因為不正確的護理和老人家偏執的觀念才會如此。想法 ,決定命運。

 

糖尿病分類

糖尿病是一種多樣性的症候群,雖然其基本表現都以高血糖為主,但致病原因各異。1979年美國糖尿病學會首先提出了現在通用的糖尿病分類與命名辦法,就是糖尿病分為:

另外還有葡萄糖耐受不良和妊娠性糖尿病及世界衛生組織(WHO)1985年修訂成目前的版本中特別提出營養不良有關之糖尿病。

本章的主題是第二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如果糖尿病分類有興趣者,可參閱衛教篇的糖尿病基本概論

 

糖尿病流行病學

台灣地區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流行病學根據台大戴東原教授和衛生署
於民國74-75年針對台北市大安區、台北縣雙溪鄉、桃園縣八德鄉、彰化
縣竹塘鄉、雲林縣四湖鄉及台南縣七股鄉四十歲以上居民,所做的抽樣
調查結果顯示:在總數11,478人中,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盛行率為6.23%,
女性稍高於男性。單就台北市而言,與民國59-67年調查比較,其增加趨
勢與世界各國一樣。而且年齡愈大盛行率也愈高:40-49歲組為2.80%,50-
59歲組為5.76%,60-69歲組為8.38%,70歲以上10.25%。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男女,體型肥胖者較易得糖尿病。如果將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 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2]男性超過27、女性超過25定義為肥胖,那麼女性糖尿病中有44.59%,男性糖尿病患中有17.97%,確屬肥胖;顯然比沒有糖尿病人口中的29.51%及10.17%高出許多。

註:朋友超過27,超重要減肥,才行。醫師要他減十公斤。一起來減,好了。呵呵

 

糖尿病死亡率

依據衛生署統計,糖尿病死亡率近十年來已由1978年每十萬人口中6.5人,躍昇至1995年的33.97人,呈五倍之增加,而且從1979年以後長據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五位,若就死亡率增加幅度而言,則為十大之首。特別是65-74歲的老年人口中,若依現有死亡率趨勢推演,當二十一世紀來臨時,糖尿病很有可能成為該年齡群,僅次於各種癌症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事實上,糖尿病與十大死亡原因中之腦血管疾病(中風)、心臟病、高血壓無不
息息相關,其嚴重性不可言喻。

註:果真沒錯,糖尿病是百病之溫床,蔣經國總統晚年就是糖尿病纏身。

 

什麼原因導致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什麼原因導致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是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例如,吃糖不會導致糖尿病,但食用大量的糖和高脂肪食物會使體重增加。而多數發生糖尿病的人體重是過重的。科學家們並不完全瞭解,為什麼肥胖會增加某些人罹患糖尿病的機會,但他們相信肥胖是導致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現在他們正致力研究為什麼疾病會發生?為什麼肥胖是一
個重要危險因素?

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主要原因是胰島素抗性。科學家仍在研究胰島素抗性的原因,他們已發現兩種可能性。第一個可能是細胞上胰島素的受體有缺陷,就像電器需要將插頭插入插座一樣,胰島素必須結合受體才能產生作用。受體可以出現某些問題、受體數目不夠、或者是受體出現缺陷以致無法與胰島素結合。

第二個可能原因是發生在胰島素與受體結合後的後續過程,胰島素可正常地與受體結合,但細胞卻無法接收到應有的訊號去代謝葡萄糖,科學家正在研究為什麼細胞會發生這種情形。

 

什麼人會得到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年齡、性別、體重、運動、飲食、生活型態及家族病史都會影響每個人得到糖尿病的機會。如果父母或兄弟姊妹有糖尿病,則得到糖尿病的機會便會增加。專家目前發現糖尿病好發於某些族群。相信這是由於遺傳及環境因素如飲食和生活習慣所造成的,糖尿病的罹患率是隨年齡增加而增加,性別並非是危險因素。

既然我們無法改變家族史、年齡或種族,但控制體重保持健康體態是吾人可以做到的。如果您對自己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有疑問,可請教專科醫師,醫師也可以作出建議指導您降低糖尿病風險的方法。

 

糖尿病的診斷

目前診斷糖尿病,主要依據血糖質高低來判斷。通用的有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和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標準。以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標準來說,正常(無懷孕)成人空腹血漿中葡萄糖的濃度(簡稱血糖)是<115 mg/dl;飯後兩小時血糖是<140 mg/dl。

 

診斷糖尿病的方法:

醫師會評估病人是否有糖尿病典型的症狀如口渴、頻尿、多吃、體重下降等和隨機測試病人血糖來診斷糖尿病。當血糖升至某一程度,會從腎臟排出,出現尿糖。但是單獨尿液試驗是不足以診斷糖尿病的。

第二個方式是測試在早餐前(空腹血糖)或飯後(飯後血糖)的血中葡萄糖濃度。
當簡單的血糖測試無法判定糖尿病時,可進行口服葡萄糖耐性試驗。口服葡萄糖耐性試驗是在喝下75公克葡萄糖後兩小時內每30分鐘測試血糖一次。正常人通常在快速喝下糖水後,血糖會上升,刺激胰島素分泌,促使人體代謝葡萄糖,所以即使在喝下糖水後血糖仍會保持在某一程度之下。但糖尿病人,血糖將高居不下。

 

診斷標準:

  • 隨機測得的血糖(所謂隨機血糖是指無論空腹與否)是200mg/dl或以上,同時合併出現糖尿病典型症狀(包括多喝、多尿、多吃、體重下降等症狀。)
  • 空腹靜脈血糖有兩次是140mg/dl或以上。
  • 空腹靜脈血糖 是200mg/dl或以上,加上試驗過程中有一次血糖是200mg/dl或以上;可判定是糖尿病。
  • 但如果2小時的靜脈血糖介於140至200mg/dl間,加上試驗過程中有一次血糖是200mg/dl或以上;就可說是葡萄糖耐受不良。

葡萄糖耐量試驗並不是診斷糖尿病的必要手段,實施的時機,不外乎(1)空腹或隨機血糖不足以診斷糖尿病(2)懷孕期間或分娩後用來確定妊娠型糖尿病診斷(3)用來診斷葡萄糖耐受不良。

依據這些試驗和檢查,醫師大多可確定此人是否有糖尿病。若血糖值在不正常邊緣時,則應該定期監測血糖。若有體重過重,則應飲食控制、減輕體重和多作運動。同時應檢查其他與糖尿病有關的問題,如心臟、腎臟、神經和眼睛等,原因是糖尿病會併發這些問題。

 

糖尿病的治療

糖尿病治療的目的是要控制血糖達到正常或近乎正常,可減低慢性併發症
發生的機會。為什麼要控制血糖?

首先,糖尿病可導致眼前的一些問題:
當中有些袛是令人感到不舒服的症狀,例如口渴、頻尿、虛弱、注意力無法集中、身體失去協調性,和視力模糊等;但有些卻是有致命性危險的,如昏迷,血糖太高或太低都有可能導致昏迷,雖然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比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更容易發生,但一旦發生,情況是非常危險的,所以糖尿病人必須控制血糖。其次,實驗証明糖尿病慢性併發症是由於長期
的高血糖所引起,如果確實地控制血糖將有助於預防併發症的發生。

要控制血糖,必須飲食得宜、保持活躍、定期檢查和遵照醫囑。

體重是治療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最重要因子,所以最佳的治療方式是飲食控制,它有助於維持正常體重。

體重過重,減重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治療方式。
運動可消耗熱量,減輕體重,也可使體內的胰島素發揮更佳的功能。若運動及飲食無法控制糖尿病時,必須遵照醫師的囑咐定期服用口服糖尿病藥物或施打胰島素。此外,糖尿病人需要定期檢查血糖,確保血糖控制在指定範圍,並且定期檢查血壓、血脂、糖化血紅素、腎功能、眼睛和足部等。

 

糖尿病的飲食

適當的飲食對於糖尿病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可幫助病人:

  1. 達到和維持理想的體重,許多病人可藉由減重來控制血糖,並且成
    效卓著。
  2. 維持正常血糖值
  3. 預防糖尿病人好發的心臟及血管病變

醫師通常將飲食列為糖尿病治療的一部份。營養師會建議您一些簡單易學
的健康飲食。沒有人願意照著死板的糖尿病標準食譜去控制飲食,糖尿病
人可以由醫師推介到當地的營養師或營養專家處作個別的飲食諮詢。各大
型醫學中心、醫院或醫學院的門診或糖尿病中心通常都有營養師或營養專
家的編制,可接受飲食諮詢。本院設有飲食諮詢門診,可自行掛號或由門
診醫師轉介接受飲食諮詢。

對於糖尿病飲食計劃的指導原則如下:

  1. 大多數的糖尿病專家都建議每天食物中的50~60%卡路里應從碳水化合物
    中攝取而來,12~20%卡路里從蛋白質而來,不超過30%是從脂肪而來。
    這與一般人心目中的糖尿病飲食要少吃米糧是恰好相反的。
  2. 少量多餐比起每天袛吃一餐兩餐大餐更能幫助病人避免血糖過高或過低,
    這也與一般人想法少吃一、二餐血糖會更好的觀念是恰好相反的。
  3. 除了少數情況外,減肥的方式最好是漸進式:一週減半公斤左右,持之
    以恆,成功必定在望。在沒有醫師的監督下,切忌過份的節食或服用減
    肥藥物,以免弄壞身體,得不償失。
  4. 糖尿病人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是沒有糖尿病者的兩倍,而且膽固醇過高
    會增加心臟病的危險。減重和減少攝取飽和脂肪質及膽固醇、改為攝取
    不飽和及單一不飽和脂肪質,對降低血中膽固醇是很有幫助的,進而降
    低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

例如,肉類和乳製品是飽和脂肪的主要來源,應該盡量避免;大多數的
植物油都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質,在不超量的情況下不失是一種好的
選擇。橄欖油是單一不飽和脂肪質的好來源,在脂肪質當中算是最健康
的脂肪。肝臟和其他器官、肌肉及蛋黃都含有高的膽固醇,應減少食用。

纖維質含量高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莢豆植物、豆類和全麥麵包及穀類
食物能幫助降低血糖,醫師及營養師都會建議病人多攝取纖維質。

在設計糖尿病飲食方面,更換食譜是有用的。將類似營養及卡路里的食
物分類。經由營養師的指導下,病人可利用更換食譜或烹飪方式一樣可
以將糖尿病飲食變得多姿多彩。變化的食譜比固定的食譜有更多的選擇,
也更能被接受。可利用營養師或糖尿病飲食相關網路上提供的食譜資訊。

糖尿病飲食的目標是維持正常血糖,有一套可靠的食品資訊是對血糖有
幫助。譬如,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像麵包、穀類、水果及蔬菜在消
化時分解成葡萄糖後,可使血糖升高。然而,科學家們並不知道各種碳
水化合物如何影響血糖值。有些食物會比同量的另一種食物在食用後產
生更高的血糖,若以白麵包作標準,各種不同的食物便會有不同的糖指
數,選用較低糖指數的食物可以幫助降低血糖值。食物的烹調方式也會
影響血糖,例如相同份量的同樣食物,生食或不同料理可以產生不同的
血糖濃度。糖尿病患者可請教營養師有關飲食計劃的相關資訊。

 

酒精性飲料

糖尿病患偶而喝少量的酒並不會有太大問題,但常飲用大量的酒則會導
致健康上的問題。每公克酒精含7卡的熱量,但不含維生素,礦物質和其
他必需維持健康的營養。糖尿病人經常飲酒會導致肝臟受損,因肝臟具
有貯存和釋放葡萄糖的功能,血糖值會因飲酒引起肝臟受損而更難控制,
也可引起神經病變,肥胖和血脂異常,增加心臟疾病的危險。

如果只喝酒,不進食,可能因此而抑制肝醣的分解,反而造成低血糖
低血糖症對於使用口服藥物或胰島素的病人是特別危險的。它會導致顫
抖、暈眩、虛脫及昏迷,人們若不知道患者有糖尿病,以為是酒醉而忽
略送醫急救,就可能導致無法補救的嚴重後果。此外,有些口服降血糖
藥物與酒併用會導致暈眩、顫抖和噁心,在使用這藥物和其他降血糖藥
物時應避免飲酒。

懷孕、高血脂症、胃炎、胰臟炎、肝病、神經病變以及心臟血管疾病者,
應避免喝酒,因此原則上我們不建議糖尿病人飲酒。酒在宴席中是不可
或缺的,糖尿病人參加這種社交場合,抿一口盡盡心意最適當,最多不
可超過1-2個酒精當量,(一個酒精當量約相當於台灣啤酒200毫升,紹興
酒98毫升或白蘭地40毫升)切忌”乾杯”。一個酒精當量熱量為90卡,所以
必須將酒精的卡路里數計算在飲食計劃中,以10公克脂肪代換一個酒精
當量,而肥胖或需要控制體重者,應以20公克脂肪量代換一個酒精當量,
可從營養師處獲得各種酒精飲料的相關資料。至於每天飲用小量含酒精飲
料是否可提升血中高密度膽固醇濃度,則仍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運動

運動是控制糖尿病非常重要的一環,運動有許多好處,除了可強壯您的
肌肉,健全您的心肺血管外,更可以降低您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消耗
過多的熱量讓您維持理想體重。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運動可增加糖尿
病人體內胰島素的功能,減少降糖藥物的需求量,良好的運動計劃可減
低精神壓力和增加精神集中。規律的運動加上良好飲食控制,將對血糖
的控制有非常大的助益。

糖尿病人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是沒有糖尿病者的兩倍,而且膽固醇過高
會增加心臟病的危險。運動可降低脂肪及膽固醇在血中之含量,亦可降
低血壓及增加一種稱為高密度脂蛋白的產生,高密度脂蛋白可降低心臟
疾病的發生。

運動雖然有益,但是激烈的運動有時會導致肌肉扭傷及增加循環系統的
負荷,而且會增加在運動中突發心臟病的危險。醫師會根據病人心臟及
循環系統的情況來考慮多少的運動量對您是安全的,並且視併發症的情
況建議您避免那些活動。

運動有很多種,有氧運動較為適合糖尿病人,有氧運動包括步行、遠足、
游泳、騎腳踏車、慢跑、跳繩、划船、有氧舞蹈、打網球或籃球等;保齡
球、高爾夫球和騎馬等屬非有氧運動。

步行是極好而且輕鬆的有氧運動,特別是對於一些較不活動的人。病患可
以開始時走15~20分鐘,每週3~4次,然後逐漸增加速度及距離,一個好的
運動旨在於從中得到樂趣而且可以持之以恆,譬如您很積極地做上數月的
劇烈運動,但後來卻沒有持續下去,結果是一點用處都沒有。散步是一種
有效、安全、不花費而且不須學習的理想運動,不管是在室內或在室外、
一個人或成群結隊、或是年紀有多大,都可以量力而為,儘管是走路去買
菜、溜狗、或早一兩個站下車然後走路回家,都是很好的運動。一般來說,
走大概兩英哩路約可消耗200卡,三英哩約300卡,四英哩380卡,五英哩

450卡的熱量。除此之外,一些日常生活的習慣也是運動的好機會,例如不

坐電 梯、自己去洗車子或擦地板、整理家務或花圃等都可以消耗熱量。

步行時要穿著舒適的衣服和鞋子,切勿赤腳走路,循序漸進,輕鬆的大
步走,加上深呼吸。而且必須隨時注意低血糖,隨身要帶高糖的食物或
飲料以便急時之需。低血糖症的症狀包括饑餓感、心悸、顫抖、虛弱、
冒冷汗、頭痛及視覺模糊等。

最好能配戴識別的手環或項鍊來提醒別人,你有糖尿病,有狀況時請給予緊急醫療協助。

在開始一項運動計劃時,應該在運動前、運動進行中、及運動後檢查血
糖,以瞭解你的身體對運動的反應,也可避免低血糖的發生,憑著身體
對運動的反應再決定是否需要在運動前先吃點東西。血糖或血壓太高時
不要運動,患有高血壓或其他併發症的糖尿病人,避免去做一些可引發
血壓升高的運動。例如,搬運重物或上身負荷太重的運動。

糖尿病合併足部神經病變的病人,雖然足部感覺較差仍可享受運動的樂
趣。例如選擇游泳或騎腳踏車等,這些運動比跑步對腳部而言負荷較少。
但必須小心選擇鞋子並且應時常檢查腳部皮膚是否有裂傷。

 

口服降血糖藥物

當飲食及運動無法控制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時,口服降血糖藥物對一
些仍有能力分泌胰島素的糖尿病人有幫助,可降低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
病患的血糖。口服降血糖藥物不是胰島素,也不能取代運動及飲食治療,
而是一種補強治療去幫助您控制血糖。

一般來說,口服降血糖藥物分為兩大類,目前專家們仍未完全明白降血
糖藥物的作用。

第一類口服降血糖藥物含硫,屬於磺基尿素類衍生物,它可以刺激胰島分泌胰島素及改善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使葡萄糖能進入細胞。

第二類口服降血糖藥物是雙胍類衍生物,它的作用可能是減少葡萄糖在腸胃道的吸收、抑制肝臟釋出葡萄糖及改善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使葡萄糖能進入細胞。這些藥物對於40歲以後才發生糖尿病的病人,糖尿病病史不超過5年,體重正常,從未用過胰島素或袛使用
小量胰島素的糖尿病患比較有效。

兩類口服降血糖藥物的作用機轉並不相同,可以單獨或同時使用,某些
情況下也可以與胰島素合併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不能使用在胰島素依
賴型(第一型)糖尿病患、懷孕及哺乳婦女、肝腎功能不全、正在壓力狀態
(如感染、外傷等)及身體組織有缺氧現象(雙胍類)的病人。口服降血糖藥
物由不止一家藥品公司製造,因而有許多商品名和不同型式,每種藥物
的代謝可能有所不同,醫師會根據個人健康狀況、所需降血糖的量、個
人飲食習慣和藥物的副作用來選擇藥物給病人使用。

口服降糖藥物的目的是降血糖,並不能根治糖尿病。因此,患者需要遵照醫囑定時服用此藥物配合飲食和運動才能獲得良好的血糖控制。

顧名
思義,口服降糖藥物是可以引起低血糖的,預防血糖過低必須注意在服
藥的同時,配合用餐和運動時間和定期監測血糖。有些治療其他疾病的
藥物也會降低血糖,而且可能與降血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所以您應該
讓醫師知道所服的其他藥物,以預防有害的交互作用發生。低血糖的症
狀包括頭痛、虛弱、顫抖、心悸、冒汗,更嚴重的話會造成昏迷。若有
上述症狀,應作必要處理和向醫師報告。

口服糖尿病藥物通常很少有副作用,只有少數病人會有噁心、皮膚紅疹、
搔癢、頭痛、水份留存、利尿、對光敏感、或喝酒後臉部潮紅等。通常
這些副作用都會逐漸消失,但若症狀持續,就必須就醫。

 

胰島素

對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人而言,胰島素就像口服降血糖藥物一樣,亦是
用於飲食和運動仍無法控制血糖的另一個補強療法。有時很難說,也不清
楚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物對控制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人血糖較好,當飲
食和運動仍無法控制血糖時,醫師會考慮病人體重、年齡、身體情況和糖
尿病嚴重程度決定使用那一種藥物。

口服降糖藥物在開始時通常都會有效,但隨著糖尿病時間增加,糖尿病的
病況改變,口服降糖藥物會慢慢失去效果。當口服降糖藥物劑量增加至某
一程度仍無法控制血糖、或病人對口服藥物有不良反應、又或者是身體狀
況不適宜服用口服降糖藥物時,醫師會指定使用胰島素來控制您的血糖。
在某些特殊情形下,如懷孕及哺乳、感染或外科手術時,胰島素是一種暫
時但非常重要的治療方式,當這些情況過後,可回到原來的治療方式。胰
島素有很多種,不同型式的胰島素是根據其純度、濃度、製造方式、藥效
的快慢等來區別。

以前的胰島素是來自於豬、牛的胰臟;但今日的胰島素大都是利用基因工
程技術製造,或使用化學方式將豬胰島素改變成為人類胰島素。

想瞭解多一點胰島素訊息,可參考糖尿病衛教的胰島素介紹。

 

檢查血糖值

正常人身體會自動偵測血中葡萄糖值,若此值太高或太低,人體會自動調
節回正常值,這種系統的調節就像是汽車巡航定速系統自動調整汽車的速
度一樣。若罹患糖尿病,人體就失去這種自動調整血糖的功能。為了彌補
此系統的缺失,糖尿病患必須規律地檢查血糖,並且根據血糖的情形調整
療法,才可以有效控制血糖。

在門診時,醫師可測量血糖。但血糖是分秒都在變化,病人每隔幾週去找
醫師一次,醫師是無法知道您每日的血糖情形,所以病人自我血糖偵測
提供這方面的訊息,讓醫師可根據您的血糖記錄調整您的療法。

病人可在家中做的最簡單測試就是尿液檢查。當血中葡萄糖升至正常值以
上,腎臟會排出多餘的葡萄糖於尿中。因此,尿中葡萄糖的多寡可反應出
血中葡萄糖的濃度。

尿液檢查是最簡單的,只要將試紙放入尿中,試紙顏色的變化會指示出尿
中的含糖度,可間接告訴您血糖過高,但尿液試驗並不十分準確,原因是
當血糖高到某一程度才會出現尿糖、讀數反應的是留在膀胱中幾個小時的
尿液、不能告訴您確實的血糖值或低血糖。此外,沒有人的腎臟是相同的,
就算兩個人尿中葡萄糖的量相同,其血糖值可能不同,而且藥物和維他命C
亦會影響尿液試驗的準確度。因此,尿液檢查目前己慢慢被血糖直接偵測
的小儀器取代。

直接偵測血糖的小儀器因市場的需求量日增,價格已下降許多,方法更較
前簡單易學,準確度已經不錯。這些測血糖套件的好處是攜帶方便可在任
何地方測量血糖,也不需要技術人員抽血,只要在手指上用特殊裝置刺出
一滴血,將血滴滴在試紙上,然後將試紙放進血糖機中,便可讀出血糖值,
十分快捷簡便。自我偵測血糖可知道身體對飲食、運動、壓力等對糖尿病
治療的反應,也可以預防低血糖的發生,偵測的次數愈多,對自己的治療
計劃愈清楚,治療的效果自然會更好。醫生會根據您的病情,建議您偵測
血糖的頻率和次數。

另一個測量治療效果方式是糖化血色素試驗,血紅素是在紅血球細胞中的
蛋白質,是血液變成紅色的原因,它主要的功用是運送氧氣到全身和將二
氧化碳帶走,紅血球在人體中大概活120天。葡萄糖可吸附在血紅素上,血
糖愈高,吸附愈多,而且一旦附上,便會一直存留到紅血球死亡為止。經
由測量附著在血紅素上的葡萄糖量,也就是所謂糖化血色素試驗,醫師會
知道病人在過去幾個月中血糖控制情形。

下圖(截圖至https://www.bd.com/tw/diabetes/main.aspx?cat=6211&id=6472)可以幫你明白糖化血色素若大於6 ,為何就表示你是糖尿病患者,因為對比起來你的血糖值是126 ,”糖尿病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病,多年來高居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第四名。如何預防及治療糖尿病,首要之務在記住「飯前血糖126」這個關鍵數字密碼並做好血糖追蹤檢測,減少糖尿病或其他併發症,身體才能大樂透。引言內容引自:  “http://www.health.gov.tw/Default.aspx?tabid=291&mid=947&itemid=23354

螢幕快照 2014-11-26 上午11.15.23

 

糖尿病併發症

治療糖尿病的目的是要控制血糖,控制血糖的主要目標是預防併發症的發
生。由於糖尿病經過一段時間後會傷害心臟血管、眼睛、腎臟及神經,而
且傷害是慢慢地不動聲色進行,病人一點感覺也沒有,往往疏忽了這些併
發症的存在,當病人感到不適時,傷害已經造成。美國糖尿病控制和合併
症試驗的結果已証明良好的血糖控制可大量減低這些併發症的發生,所以
控制血糖和併發症的早期發現及治療是預防這些併發症的不二法門。

糖尿病是如何造成長期傷害目前並不清楚,然而血管及神經的變化是最常
見,這些變化是糖尿病併發症的第一步。科學家無法預測誰會發生併發症,
但併發症常會發生在糖尿病已久的病人身上。因為許多病人可能不知道已
經得了糖尿病,所以有時併發症的症狀是糖尿病的第一徵兆。

 

心臟疾病

心臟疾病與糖尿病常常是密不可分,且威脅糖尿病人生命最有關連的疾病。
據統計糖尿病患罹患心臟疾病機率是正常人的兩倍,在心臟疾病中,脂肪和
膽固醇會堆積在心臟冠狀動脈中,一旦此血管被堵塞,則導致心臟肌肉梗塞
或猝死的發生。除了糖尿病之外,其他危險因子尚包括高血壓、肥胖、高膽
固醇、吸煙等都會增加心臟病的發生。所以要預防心臟病的發生,不僅要治
療糖尿病,也要降低這些危險因子。

 

腎臟疾病

糖尿病比其他人更容易得到腎臟疾病。腎臟從血中過濾廢物並將它們從尿液
中排出,以維持體內液體和電解質的平衡。人可以用一個腎臟生存,但如果
兩個腎臟都失去功能,就只有靠腎臟透析或腎臟移植才能存活。不知甚麼原
因有些糖尿病人不太會發生腎臟病變,但沒有人會事先知道是否自己是屬於
這類病人,適當血糖控制可進一步降低腎臟病變和其他併發症的危險,根據
美國糖尿病控制和合併症試驗的結果顯示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減低腎臟病變的
危機達56%。高血壓會增加腎臟病變的危機。所以定期檢查血壓並早期治療
可減低腎臟病變的發生。

泌尿道感染亦是發生腎臟問題的原因之一,糖尿病會損害神經,影響控制膀
胱的神經,使膀胱難以完全排空,細菌易在未排空的膀胱及管道中生存,甚
至導至感染,泌尿道感染包括頻尿、小便時疼痛、尿中帶血、下腹部及背部
疼痛等,若不及時請醫師診斷及治療,感染有可能會迅速到達腎臟,導致疼
痛、發燒及腎臟損壞。

有關糖尿病腎臟病變,可參考糖尿病衛教篇之腎臟病變

 

眼睛問題

糖尿病可多方面影響眼睛。一般是暫時性的影響,而且血糖控制後會改善。
但長期的糖尿病可導致眼睛病變,威脅視力,良好的血糖控制和每年眼睛的
定期檢查可降低眼睛受損機會。根據美國糖尿病控制和合併症試驗的結果顯
示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減低眼睛病變的危機達76%。

視力模糊是糖尿病影響眼睛的一項常見例子,原因可能是血中糖濃度變化影
響眼睛水晶體內液體的平衡,眼睛水晶體的功用就像照像機的鏡頭可改變焦
距讓影像清晰,一旦水晶體吸收更多水份而腫脹,其聚焦功能便會改變,影
像就不會清楚。此外,糖尿病亦可影響控制視覺的神經功能,造成視覺模糊。

白內障及青光眼是常見的糖尿病眼睛疾病之一,白內障是指水晶體混濁模糊
不清,青光眼是指眼睛內壓力升高,可導致視覺神經損害,影像無法傳導至
大腦。每年作眼睛定期檢查,可早期發現病灶,及早治療可以減少失明的併
發症。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視網膜是眼睛底部的感光組織,就像照相底片一樣,上面佈滿小血管。視網
膜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糖尿病損害供應視網膜的小血管導致所有的
視網膜病變。這些小血管會腫脹及滲出體液,引致視網膜缺氧,當視網膜病
變更為嚴重時,新生血管會從眼底長出,而這些小血管很容易出血至眼球內
玻璃體中,導致玻璃體中的透明膠體不透光而失明。

雖然大多數的糖尿病患不至於發展成嚴重的視網膜病變,但糖尿病史若超過
25年得到視網膜病變的機會大增,高血壓是視網膜病變的誘因之一,吸煙可
使視網膜病變更加惡化,若視力模糊持續一天以上、一眼突然失去視覺、視
野中有黑點、線條、或有閃光等,應立即請眼科醫師檢查。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早期治療(如雷射治療)可預防失明,有時甚至可改善部分
失去的視力。預防勝於治療,每年定期請眼科醫師做散瞳眼睛檢查,可有效
預防視網膜病變所引致的失明。

有關糖尿病眼睛病變,可參考糖尿病衛教篇之眼睛病變

 

腳與足

糖尿病足部問題主要是由於糖尿病血管和神經病變所引起。週邊血管病變是
由於脂肪堆積在血管內,使得血管變窄,供應足部的血流減少。糖尿病週邊
神經病變可使神經感覺變得遲鈍,若穿著太緊或不合適的鞋子走路,可能造
成損傷而不自覺。若沒有發現,傷口會感染再加上血液循環不良,傷口不易
癒合。

適當的足部保養,定期檢查可預防足部損傷或傷口不至於感染。病人可每天
自行檢查足部是否有傷口、水泡。如果穿著適當合適的鞋子和襪子,許多這
些水泡和傷口是可以避免的。每日以溫水(切勿用熱水)洗腳、不要自己去剪除
雞眼、使用潤膚乳液避免足部太乾燥、加上合適的鞋墊或穿著特別的鞋子可
減低足部某些部位的壓力等,都是對預防糖尿病足部病變有幫助,可參考糖
尿病衛教篇之糖尿病足

任何在足部的傷口,無論疼痛與否,應馬上找醫師處理,治療可幫助傷口癒
合並防止新的傷口產生。糖尿病人小小的足部傷口若不及早治療,有時可導
致生命危險和需要進行截肢手術。

 

糖尿病神經病變其他影響

糖尿病神經病變可使神經變得遲鈍,也可以造成極端疼痛。有神經病變的人
也可能變得憂鬱,目前尚不確定憂鬱是否神經病變所造成的結果,或僅是疼
痛所引起的情緒反應。

糖尿病神經病變除了會引起上述問題外,神經也控制肌肉動作、感覺,和幫
助消化及控制血壓。糖尿病會改變這些神經及其功能,這些變化常發生在已
有其他併發症的糖尿病人身上,如有糖尿病足的病人。有些長期糖尿病人或
已有其他併發症的病人,常會感到消化不良或有拉肚子的現象,糖尿病也會
影響男性控制性器勃起的神經導致陽萎,但不會失去性慾。泌尿科醫師會檢
查陽萎的原因是糖尿病、或是情緒所引起,並且加以治療或轉介面談。

 

皮膚及口腔感染

糖尿病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感染,如發炎及潰瘍;糖尿病女患者比一般婦女
更易得到陰道感染。早期治療及檢查並遵循醫師的建議可減少感染的發生率。
糖尿病患的牙齒及牙齦亦會較普通人容易感染,使糖尿病人更易發生牙周病。
牙周病是指牙齒周圍支撐牙齒的部位發炎,引起牙周病的主要原因是牙齒及
牙齦被細菌感染,預防牙周病之道是控制血糖並請遵照牙科醫師的建議保持
口腔衛生。

 

急診

血糖太高會引起明顯的症狀如頻尿及強烈口渴。但老年人及身體虛弱的病人可能症狀並不明顯。若不馬上治療,高血糖患者會從小便中流失大量體液和電解質,而身體會變得更加虛弱,嚴重時甚至會失去意識,呼吸變得短促,脈膊加快,口舌乾燥,手腳冰冷,血糖更加上升,這種情況稱為高血糖高滲透壓非酮酸性糖尿病昏迷,是非常嚴重的糖尿病急診,應立即送醫治療。

相反的,血糖過低也是非常危險的糖尿病急診,常在施打胰島素或吃藥與飲食
運動不平衡的情況下發生,例如藥物劑量過多或飲食過少、過劇運動或喝酒等。

低血糖症狀包括緊張、顫抖、無力、冒冷汗、心悸、饑餓與頭痛等,嚴重低血糖時更會導至昏迷。病人在開始感到低血糖時,應立即吃或飲用含糖食物,如糖片或柳橙汁,因為輕微的低血糖不立刻處理,可能會進一步發生嚴重的低血糖。若病人失去意識,應立即施打升糖素和送醫治療。

配帶糖尿病識別證或有標幟的識別手鍊或項鍊,可讓別人和醫師知道您是糖尿病人,在發生這些症狀時可幫助您迅速處理。
螢幕快照 2014-11-26 上午11.10.51 螢幕快照 2014-11-26 上午11.10.39 螢幕快照 2014-11-26 上午11.09.50

 

特殊情形

手術 外科手術,不論對身、心來說都是一種壓力,手術可使控制良好的病人
血糖上升。為確保糖尿病人能有成功的手術,必須在整個手術和恢復過程中
密切偵測血糖和使用胰島素來控制。小心控制血糖可讓糖尿病人的手術危險
度降低,甚至與常人無異。成功的手術,需要瞭解病人的糖尿病情況,血糖
控制程度,評估糖尿病併發症的情形,如心臟或腎臟問題等。

 

懷孕

懷孕對婦女的身體是一種額外的負擔。糖尿病會使身體對此額外負擔難以適
應,可能對母親及胎兒造成問題。有些婦女在懷孕期才得到糖尿病,稱為妊
娠型糖尿病,這型糖尿病好發於懷孕的中末期,雖然發生在胎兒較容易受傷
害的前期之後,而且此型糖尿病通常在小孩出生後會消失,但懷孕期間仍需
積極治療,以確保母子平安。

糖尿病婦女在懷孕前應要好好控制血糖,如此她的糖尿病較不會造成胎兒的
傷害。若糖尿病婦女沒有控制好血糖,生下來的嬰兒體重會異常增加,俗稱
巨嬰。糖尿病控制不良也會造成早產兒及其他小孩的問題,如新生兒呼吸困
頓、低血糖及夭折。

緊密的血糖監測和使用胰島素治療可讓糖尿病的媽媽生下健康的嬰兒。懷孕
婦女不宜使用口服降血糖藥,原因是藥物對胎兒的安全性並未確定。妊娠型
糖尿病的婦女好好遵照醫囑控制血糖在正常範圍內,胎兒將會健康如常。

大約一半妊娠型糖尿病的婦女在生完小孩後,血糖很快便恢復正常。但許多
妊娠型糖尿病的婦女在日後會得到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妊娠型糖尿病人
應定期檢查血糖,可早期診斷和及早治療,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糖尿病是有遺傳的?

科學家們估計父母之一有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子女,大約有10-15%的機
會得到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若父母雙方都有糖尿病,那子女得到糖尿病
的機率就大增。生活習慣會影響其得到糖尿病的機會,如肥胖會增加糖尿病
發生的機會,並且會使糖尿病提前發生。

父母之一有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是不會影響小孩得到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的得病機率。

 

壓力及疾病

正常身體應付壓力的方式是增加血糖,所以有糖尿病的人,壓力會增加治療
的需要。疾病諸如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是一種生理壓力形式,當血糖升高時,
葡萄糖和水份會從尿中排出,流失的液體需要多喝水份來補充。

如有噁心症狀無法口服降血糖藥物或食物時,應找醫師處理。因為不吃飯會
增加低血糖的危險,而不服降血糖藥或不打胰島素則會使血糖升高。

極度口渴,快速體重下降,高燒、頻尿、血糖或尿糖過高,都是血糖失去控
制的訊號。若病人有這些症狀,應馬上就醫。

家庭、生活或工作上的各種壓力,有如疾病一樣會影響糖尿病的控制。檢查
血糖或尿糖可以知道壓力對您的糖尿病控制影響。若壓力讓您的糖尿病難以
控制,應向醫師求助。

 

糖尿病的照護

好的糖尿病照護是要每天努力地遵循飲食控制,持續運動及在需要時遵照醫
師指示定期用藥。參加一些糖尿病組織活動,多與衛教人員和糖尿病友接觸
對糖尿病知識和精神上都有幫助。了解如何維持健康、適當飲食、運動、並
注意自己身體狀況及不隨便相信坊間一些無科學根據的偏方,都可以讓您生
活得更好更愉快。

 

各位同學,很開心你看到這裡,要感恩榮總有這麼好的衛教文章,大家要多看幾次才能明白,特別是家裡長輩有糖尿病史,自己雖然現在沒有,但風險值是比別人高很多。自己沒有,但家人有,你要明白,才能好好照顧他們,否則他們病痛在身,你會痛在心裡。

加油,祝大家平安。

PS  謹以這篇文章送給我最好的朋友,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明白它,更可怕是,你沒下定決心去控制它。糖尿病,是好朋友,教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也懺悔自己是如何把身體給搞壞的。

放心,讓專業的來!

我陪你一起來對抗糖尿病。先一起來減重,好了!先從戒拿鐵開始⋯⋯%>_<%⋯⋯(可素偶沒症狀耶!那是偶的♡)

加油。

Judy

關於「Judy」

Served in Radiology Department of Cathay General Hospital from 1990-1996 Specialize in yoga anatomy and yogatherapy Yoga expert witness in Taipei court of Justice Subject matter Reviewer for the Chinese version of YOGA ANATOMY Certified yoga teacher of the Yoga Alliance Chair the pioneer therapeutic Yoga blog in Taiwan with near one million viewers
分類: 待分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在〈陪老朋友一起對抗糖尿病/認識糖尿病和胰島素阻抗〉中有 8 則留言

  1. May-wen Kung表示:

    我認為糖尿病飲食有一個陷阱,如果熱量有超過一半都是要從碳水化合物來吸收,而所有碳水化合物進入體內之後都會變成糖,即使是非精緻碳水化合物一樣會提高血糖值,(例如糙米地瓜被視為健康食物,有些人就拼命只吃地瓜,但是單一種碳水化合食用過量一樣會大力震盪血糖)所以應該在控制飲食種類的同時更要注意單一種飲食不要過量,多元攝取。還有用油也是應該多方攝取,植物油也有分好油壞油,以萃取方式來判斷,許多植物油到我們口中之前就已經喪失營養了,如果固定攝取一種油風險相對提高。所以應該秉持飲食均衡(均衡攝毒…)少量多餐的原則,才可以保持健康!
    還有老師!不要一直想揍人啦!哈哈哈

    • Judy表示:

      Dear:

      感恩分享。
      你知道嗎,我平常不會揍人,除非是在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人,否則,會把多的時間拿來幫助其他更需要幫助的人。

      你們要加油,多學習,先幫助身旁的家人,以後療癒瑜伽要靠你們傳承了。

      年事已長的Judy

  2. 姍姍表示:

    高雄義大醫院有國際減重暨糖尿病手術中心,有在做胃縮小加腸繞道手術,可以治療糖尿病,決大多數的人在手術後可以免服糖尿病患者的口服用藥及免注射胰島素。因為我是這個中心的代理體適能師,所以有參與糖尿病與減重病患就診的諮詢流程。我需要幫病患規劃手術後的運動方式,但很多人都跟我說他們沒時間運動,只想靠手術卻不想改變生活方式的人真的很多,怎麼跟他們說都沒用,只能幫的到一個算一個。但也親眼看到搭配運動的人回診時容光煥發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所以真的是要痛下決心改變,開始好好做正確與適合的運動沒錯。

    • Judy表示:

      沒錯 ,你要讓他們看到亮光,他們自己會去追逐。

      加油,你很棒呵

      Judy

  3. SHASHA表示:

    非常同意May-wen Kung觀點,總醣量才是重點,因為幾近所有的醣類(除了纖維),在體內經過生化作用都換轉化成糖,因此以往營養相關單位建議的「每天食物中的50~60%卡路里應從碳水化合物中攝取而來」是錯的,這對糖尿病病患非常不利,事實上50~60%對於一般正常人也是太高了,因為正常人並無如以往人們,有那麼多的活動量,這樣過多的醣類,無法在體內燃燒完全。

    • Judy表示:

      SHASHA
      感恩你詳細的解說,也提供更多人多元的資訊,感恩。
      對於糖尿病的營養,本人也正在學習當中,再次感謝你的留言。

      Judy

  4. SHASHA表示:

    補充一下,蛋白質過多也一樣會震盪血糖,但震盪血糖的程度大約是一般醣類的1/2

發佈回覆給「Judy」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