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歷史二:面臨失業的瑜伽大師

瑜伽很火熱,但瑜伽老師卻面臨失業的危機,市場趨近飽和,但仍然有許多瑜伽老師被培訓出來,在快速的七十二小時之內一批批掛著瑜伽老師頭銜的產品不斷生產出來,供過於求,造成瑜伽老師面臨失業的窘境,也就是課愈接愈少,要少,就是鐘點費愈來愈少。

猶如狄更斯(C. Dickens)在《雙城記》所言:「這是最光明的時代,也是最黑暗的時代。」

沒錯,光明與黑暗,就在一念之間。有人看到危機,也有人從危機中看到轉機。

在這個轉折點,才能真正沖刷出一個人的心志,有志者會利用這段時間沈潛,反省,思索,下一步該如何走,是就此打住,抑或是,再次浴火重生。

這樣的窘境,不是只發生在少數人的身上,在克里虛那瑪查雅的身上就活活地發生過,想想!這位被後人尊稱為「現代瑜伽之父」的大師,在其晚年的教學生涯裡,竟面臨無學生可教的窘境。當時,他面對空盪盪教室裡僅存的三名學生,再映照當年門庭若市的熱鬧景象,六十耳順的他,真是無語問蒼天,最可悲的是,當年調教出來的學生如艾因卡及Indra Devi皆已名滿天下,而他因印度獨立之後政權更迭,在失去舊有邁索皇室庇蔭而新的主事者對瑜伽不感興趣之下,毅然決然離開這個曾經讓他茁壯溫飽的溫室,重新走入人群,將瑜伽的愛被澤給大眾。

將瑜伽的愛分享給人們,是其老師的訓示。克氏的老師Sri Ramamohan Brahmachari聖拉瑪默罕是一位傳奇人物,他待在遙遠的西藏拉薩山深處,精進苦修,是當時印度人眼中真正的大師,這位大師收了克氏為徒,在其學成之際,只要求他兩件事:

一,是回國後,在印度國內教授並傳揚瑜伽的科學與藝術。

二,是成家立業。不要獨自苦行,要走入婚姻,養兒育女,在家庭的柴米油鹽中苦行。

個人認為,這點是對的,在印度,一般人都是在成家立業兒女成人責任已了後,便開始專心修行,否則每個人都獨善其身,社會機制將無法運作。所以,瑜伽行者不應將家庭視為牽絆,應視其為一種修行,一種對本份的修行,扮演好夫妻、父母、人子的角色,才能真正將稜角分明的自我磨合到最純淨的境界,這也正是瑜伽經要求的精神。

記得早年,一位國內的前輩曾說過一句話,他說,練瑜伽早要有大成就者,必須看破紅塵,或是生了重病,在面臨人生最悲慘的狀態之下,才能真正放下一切,專心修行瑜伽。這句話當時嚇壞了我的同學,因為她家庭幸福美滿,她可不希望因為練瑜伽練到夫離子散的地步。當然,前輩本身是妻離子散,所以他才能身無掛礙地專心修行瑜伽,但其實,不用如此,也可成就瑜伽,誠如Sri Ramamohan Brahmachari聖拉瑪默罕那所言,將瑜伽的愛被澤到周遭的人,那就是瑜伽,一種在生活中研習的瑜伽。

克氏,回國之後不忘師訓,時時將老師的鞋子放在頭頂上,緬懷師恩。在印度,一位學生彎腰下跪親吻老師的腳趾是表達其無上敬意的方式,克氏此舉,顯示他的老師在他心中的份量是無人能比的。

值得一提的是,克氏是一位十分好學的人,也是一個充滿創新精神的人,以現代話來說,就是具有實驗教學的精神,他汲取瑜伽經典將其注入現代元素編排出符合年輕人的ashtanga瑜伽,以串連動作將每個體位法像珠子一樣串起來,這的確是很不錯的教學方式,他以凝神及呼吸的技巧,充分掌握住瑜伽要求專注及心在當下的精神,但以不同的教學方式滿足不同族群的需求,如晚年發展出來的viniyoga的理念。

克氏的一生中,在變動中尋求永恆不變的真理,在不變的真理中不斷地求變。

這和古人老子的理念十分契合,也和電腦怪才的現代人朱邦復理念相符,朱老曾言,人必須處於半窮狀態,才能不斷地激發出求生的意志,太過安穩的人生,乏味且危險,有道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朱老的話,一點也不假,想想,聖嚴法師當年以不惑之齡遠渡東洋取經,在天寒地凍的雪國裡窮究經典,他的老師鼓勵他:

「道心之中自有衣食,衣食之中沒有道心」這句話的真諦,各位可參透!

我想,克氏老早就參透這層道理,所以,他回國之後並沒有到大學任教,而是展開一連串的行程,將古老瑜伽的價值重新介紹給印度人們,他的努力沒有白費,如今瑜伽已成為印度最重要的文化輸出品,就像中國的少林武術一樣,是中國文化的另一種表徵。

但最最難能可貴的是,克氏在其晚年面對教學生涯上最重大的挫敗,他沒有選擇逃避,而是重新思索教學風格上的突破,對一位老師而言,最大的失敗在於無學生可教,最大的成就在於學生青出於藍勝於藍。克氏剛好面臨這兩個窘境,不過,很快地,當他重新教一般人即所謂的normal people(記得在國外受訓時,老師常說我們這群人是abnormal,言下之意,normal就是指沒練瑜伽的人,也就是當過兵的人最喜歡講的“那群死老百姓”)時,他發現,天啊,沒想到大家問題一堆,毛病一堆,於是乎,他比他的學生艾因卡更致力於療癒瑜伽這一領域。

他早年曾精研阿育吠咜醫學,因此他對人體的醫學常識是比艾氏豐富許多,也因此他在晚年指導學生時,特別重視學生個體的差異性,他會利用把脈來分析學生的體質,是屬於風向或是水向的體質,在體位法的教學上也會因此而具有彈性,例如:同一個體位法,可能有好幾種的教學方法,而不是死板板地腳一定要外轉九十度,大腿一定要轉正朝前,當然這是最佳準則,但,不見得適用在每一個人身上,當要求角度一定要對的時候,克氏必須先確認這個人的肌耐力是否足夠去承受這個標準動作,若不行,就必須先強化肌肉組織,才能避免傷及軟組織如半月軟骨板或是韌帶等,而這,也正是許多人練習瑜伽最容易受傷的部位。

看完克氏的傳奇故事,最大的感受就是他的好學及研究的精神,他的創新注入瑜伽新的生命,他的學習態度也在潛移默化中傳承給艾氏,艾氏後來在體位法的鑽研是令人感到激賞的,因為他比克氏更早接觸到一般的普羅大眾,最重要的是,艾氏曾經受過傷,古人曾說:生病,是人最大的導師,它教會體認肉體的侷限性,也凸顯出精神的超越性。

僅以此文,與各位分享,也希望在面臨教學瓶頸的同好們,看完此文之後,能有重新再出發的鬥志。

judyyoga


  • 留言者: may
  • Email: may125may@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7-11-03 00:40:52

ㄞ…曾幾何時也認為”要修練瑜伽是真要獨善其身呢!”
{因為也巧遇–拋家棄子才能成就瑜伽理念的前輩}
哈!哈!幼稚年代總有”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的確!不是這樣ㄉ啦~
無上智者 克氏的老師 Sri Ramamohan Brahmachari聖拉瑪默罕
對克氏學成後的兩點要求才是真的行走在”人道”上
對整個社會.國家.才是有生生不息的運轉


  • 留言者: dora
  • Email: fck1a@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7-11-03 16:32:57

謝謝您的分享
瑜伽對我而言是一種讓我自信心及活力的運動
而不只是趕流行 不斷的學習及成長才是我的最愛
自在的學習和自在的心 瑜伽引導我進入醫學的領域去
更深刻的感受人的生.老.病.死 學著接受自己身體的
一切 用語言和自己溝通 清楚自己的目標 努力不斷的
去修正自己不正確的瑜伽動作及觀念是我最快樂的事
啦!


  • 留言者: 芳娥
  • Email: leefango1167
  • 網址:
  • 日期: 2007-12-03 11:57:48

惠美 謝謝你這麼好的文章..好感動


  • 留言者: judyyoga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7-12-03 21:44:20

芳娥
看到你的留言,我好高興,現在身體還好吧,很懷念你爽朗的笑聲以
及對生命的熱忱,你是我的偶像耶,我喜歡你正面向上的能量,在你
身旁,就好像在身在天堂,彼此加油囉.
judy

分類: 瑜伽哲學,Pholosophy。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